当前位置:主页 > 车载加热器

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制造技术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所述的散热片A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所述的散热片B上设置有通孔A,所述的通孔A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所述的支架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和陶瓷块B,所述的陶瓷块A和陶瓷块B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所述的支架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和散热片D,所述的散热片A、散热片B、散热片C均连接到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通孔B,所述的支架通过通孔B连接到底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测量精确、稳定性高的优点。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载加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温度检测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

技术介绍

车载加热器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洲,主要用于冬季预热发动机并供货车驾驶室或客车车内取暖;其后车载加热器迅速遍布欧洲及北美市场,我国的车载加热器与欧美相比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市场的巨大需求,发展非常迅速,车载空气加热器作为客车取暖常用的一种产品,目前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随着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和乘客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关于车载空气加热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车载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对于测量加热器的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检测机构存在着误差较大、延时性较高的缺点,因此,提供一种测量精确、及时,使用方便的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测量精确、及时,使用方便的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所述的散热片A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所述的散热片B上设置有通孔A,所述的通孔A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所述的支架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和陶瓷块B,所述的陶瓷块A和陶瓷块B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所述的支架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和散热片D,所述的散热片A、散热片B、散热片C均连接到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通孔B,所述的支架通过通孔B连接到底板。所述的折弯A为扭转状折弯。所述的折弯B为圆弧状折弯。所述的支架与散热片B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的支架与底板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的传感器为PT1000传感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支架,支架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不仅方便支架固定导线,而且方便地连接到散热片B上,固定牢靠,结构稳定;采用陶瓷块,充分利用了陶瓷块耐高温、耐腐蚀的优点,保证了传感器获取温度的准确性,支架设置在陶瓷块上侧,保证了陶瓷块的稳定性;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可以通过导线外接显示和控制仪表,从而为加热器的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散热片B上设置通孔A,底板上设置通孔B,便于支架的连接和紧固,保证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测量精确、稳定性尚的优点。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散热片A 2、支架3、折弯A 4、折弯B 5、散热片B 6、通孔A 7、散热片C 8、散热片D 9、导线A 10、导线B 11、传感器12、底板13、通孔B 14、陶瓷块A 15、陶瓷块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l,所述的散热片Al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5,所述的散热片B5上设置有通孔A6,所述的通孔A6连接有支架2,所述的支架2上设置有折弯A3和折弯B4,所述的支架2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14和陶瓷块B15,所述的陶瓷块A14和陶瓷块B15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11,所述的传感器11设置有导线A9和导线B10,所述的支架2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7和散热片D8,所述的散热片Al、散热片B5、散热片C7均连接到底板12,所述的底板12上设置有通孔B13,所述的支架2通过通孔B13连接到底板12。本技术采用支架,支架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不仅方便支架固定导线,而且方便地连接到散热片B上,固定牢靠,结构稳定;采用陶瓷块,充分利用了陶瓷块耐高温、耐腐蚀的优点,保证了传感器获取温度的准确性,支架设置在陶瓷块上侧,保证了陶瓷块的稳定性;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可以通过导线外接显示和控制仪表,从而为加热器的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散热片B上设置通孔A,底板上设置通孔B,便于支架的连接和紧固,保证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测量精确、稳定性高的优点。

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l,所述的散热片Al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5,所述的散热片B5上设置有通孔A6,所述的通孔A6连接有支架2,所述的支架2上设置有折弯A3和折弯B4,所述的支架2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14和陶瓷块B15,所述的陶瓷块A14和陶瓷块B15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11,所述的传感器11设置有导线A9和导线B10,所述的支架2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7和散热片D8,所述的散热片Al、散热片B5、散热片C7均连接到底板12,所述的底板12上设置有通孔B13,所述的支架2通过通孔B13连接到底板12。所述的折弯A3为扭转状折弯。所述的折弯B4为圆弧状折弯。所述的支架2与散热片B5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的支架2与底板12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所述的传感器11为PT1000传感器。本技术采用支架,支架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折弯A为扭转状折弯,折弯B为圆弧状,不仅方便支架固定导线,而且方便地连接到散热片B上,固定牢靠,结构稳定;采用陶瓷块,充分利用了陶瓷块耐高温、耐腐蚀的优点,保证了传感器获取温度的准确性,支架设置在陶瓷块上侧,保证了陶瓷块的稳定性;传感器采用PT100传感器,其测量精度高,显示准确,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可以通过导线外接显示和控制仪表,从而为加热器的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散热片B上设置通孔A,底板上设置通孔B,通过通孔采用螺纹连接,便于支架的连接和紧固,保证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测量精确、稳定性高的优点。

车载加热器一体机_车载加热器哪个牌子好_车载加热器

【主权项】1.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A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所述的散热片B上设置有通孔A,所述的通孔A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所述的支架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和陶瓷块B,所述的陶瓷块A和陶瓷块B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所述的支架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和散热片D,所述的散热片A、散热片B、散热片C均连接到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通孔B,所述的支架通过通孔B连接到底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A为扭转状折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B为圆弧状折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与散热片B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与底板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为PT100传感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所述的散热片A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所述的散热片B上设置有通孔A,所述的通孔A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所述的支架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和陶瓷块B,所述的陶瓷块A和陶瓷块B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所述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车载空气加热器的温度检测结构,它包括散热片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A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B,所述的散热片B上设置有通孔A,所述的通孔A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折弯A和折弯B,所述的支架下侧设置有陶瓷块A和陶瓷块B,所述的陶瓷块A和陶瓷块B的中间下侧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设置有导线A和导线B,所述的支架的侧方设置有散热片C和散热片D,所述的散热片A、散热片B、散热片C均连接到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设置有通孔B,所述的支架通过通孔B连接到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义勇,张坤鹏,丁军磊,李小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晟汽车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我是这个专利的主人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